清朝末年
,腐朽的清政府抵擋不住西方的堅船利炮,只能選擇
割地賠款
得以茍活,
沙皇俄國
在這一時期可謂坐收漁翁之利,趁機侵占了我國大片領土,并且一直
策動外蒙古獨立
。
1946年1月5日
,迫于蘇聯的壓力,
蔣介石國民政府正式承認外蒙古獨立
,
2月13日
,
中國喪失了對外蒙古的主權
。如果說以前我們沒有收復外蒙古是因為顧忌中蘇兩國的友好關系,那么
1991年蘇聯解體
后,我國為何不借此機會把外蒙古收回來呢?這其中是否有什么“難言之隱”?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從外蒙古的
獨立始末
說起。
外蒙古獨立始末
清朝時
,外蒙古還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作為一個省級行政區域接受清政府的管理,清朝末年,由于清政府腐朽懦弱,
沙皇俄國
盯上外蒙古,開始不斷滲透,鼓動蒙古貴族分裂。
1911年
,在沙俄的支持下,外蒙古僧侶封建主在庫倫決定“蒙古獨立”,建立“大蒙古國”,清政府對此表示并不承認。兩年后,沙俄又迫使袁世凱執政的北洋政府簽訂了《中俄聲明》,承諾中國不在外蒙古派駐軍隊,中國對外蒙古的主權從此淪為宗主權力。
“十月革命”后
,蘇聯推翻了沙俄和中國的聲明,宣稱外蒙古獨立,中華民國政府也曾出兵外蒙,廢除了它的自治權,但迫于軍閥割據、內斗不斷的混亂狀態,也就顧不上外蒙古了。
1921年
,蘇聯扶持外蒙古趕走了中國駐軍再次宣布獨立,當時各派軍閥分身乏術,只能望洋興嘆。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世界戰爭頻發,我國忙于抗日戰爭,外蒙古長期處于“野蠻生長”的狀態,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國并向蘇聯學習政治制度,與我國的聯系越來越弱。
1945年,
二戰接近尾聲,為了解決戰后利益分配的問題,美、英、蘇三國首腦召開了
雅爾塔會議
,美國迫切希望蘇聯能對日作戰,時任蘇聯最高領導人的
斯大林
對此提出
:外蒙古要保持獨立,作為蘇聯與中國的一個“緩沖地帶”
。在三國的壓力下,
蔣介石國民政府
被迫簽署了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條約規定
中國政府允許依據投票結果決定外蒙古是否獨立
。10月20日,外蒙古人民在外蒙當局和蘇聯的監視下進行了公民投票,贊成獨立的選民達到了97%以上,于是次年的
1月5日
,蔣介石國民政府
正式承認外蒙古獨立
,
2月13日
,中華民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
建立了外交關系
,自此外蒙古正式從中國獨立出去,
中國也從此喪失了對外蒙古的主權。
可以說中國失去外蒙古主權的過程就是一個
承受屈辱
的過程,正應了那句話,“弱國無外交”。時光轉瞬即逝,1991年超級大國蘇聯解體,我們的新中國經歷了四十多年的發展,綜合國力也已大大提升,
此時的外蒙古少了蘇聯的支持,按理說收復有望
,我國為何不抓住這個機會收復外蒙古呢?
六大原因說明它有弊無利
其實我國之所以沒有選擇在蘇聯解體后對外蒙古進行收復,是基于多方面考慮而得出的結果,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收復外蒙古也是有弊無利的,具體弊端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兩國關系疏遠,武力收復容易招致反抗,即使勉強收復也不容易維持穩定。
外蒙古獨立的時間比較長,雖然和我國的內蒙古地區有著共同的文化,但在身份認同和心理歸屬上,外蒙古并不認為自己和中國還有什么特別的關系,因而如果我國采用武力手段對外蒙古進行收復,很可能招致對方的反抗,雖然在正面戰場上外蒙古的實力不足為懼,但如果真的因此產生雙方對戰,仍然避免不了無辜傷亡,也會影響我國北方地區的安全和穩定,甚至影響到民族團結和整個國家的穩定。另外即使我國費勁收復了外蒙古,維持外蒙古地區的穩定和安寧也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第二,就算我國決心收復也未必能成功。
外蒙古作為俄羅斯和中國的“緩沖地帶”,如果我國選擇貿然對外蒙古出手,必然會引起俄羅斯的不滿和干預。
另外,雖然蘇聯已經解體了,但俄羅斯卻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利益,其中就包括一條重要的
西伯利亞鐵路
,又稱第一亞歐大陸橋,它連接著莫斯科和俄羅斯遠東地區,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線,也是俄羅斯和歐洲進行貿易的重要橋梁。利益一旦被損害,俄羅斯更不可能對我國的收復行動坐視不理,如果因此采取軍事行動,我國將得不償失。
第三,承認外蒙古獨立是我們曾經的承諾,如果違背承諾很容易招致國際的非議。
盡管外蒙古獨立之路十分漫長,但先是中華民國對外做出了承諾,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也一直默認了外蒙古的獨立,如果我們選擇撕毀承諾,不顧后果地對外蒙古進行武力收復,不僅會背上一個
“背信棄義”
的罵名,美國等國家更會揪住不放,宣揚中國存在所謂的“威脅”,我國將在國際上面臨著嚴峻形勢。
不僅如此,我國使用武力收復外蒙古的行為也會招致國際方面的非議和反對,如果美國抓住機會打著“人權”“自由”旗號插手此事的話,我國軍民也會增加許多無謂的犧牲,實在是得不償失。除此之外,武力收復外蒙古也和我國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的理念相背離。
第四,收復外蒙古后,我國將面臨它的經濟發展難題。
外蒙古簡稱外蒙,是一個被中國和俄羅斯包圍的純內陸國家,沒有任何的海岸線,這就造成蒙古的經濟結構單一,發展受限,主要通過出售礦物原料和畜牧產品來獲得外匯,整個國家的GDP甚至比不上我國內蒙古省的一個小縣城。強制收復后我國也將面臨外蒙古的經濟發展難題甚至可能造成國家的經濟重擔。
第五,中國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不會主動挑起戰爭。
在新中國的發展進程中,我國領導人早早就深知經濟發展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唯有
以經濟發展為中心
,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斷提高,也才能不斷提升人民的凝聚力,在人民的共同奮斗中提升綜合國力。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偏離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武力收復外蒙古,先不論能不能成功,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都會是一個不小的影響。
因而我國不會主動無故挑起戰爭阻礙國家的經濟發展,當然,如果是無故遭遇了入侵,我們也會毫不猶豫全力以赴地驅逐入侵者,守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但換個角度想想,獨立已久的外蒙古應該也是這樣想的。
第六,比起收復外蒙古,我國更愿意同它發展友好合作關系。
目前我國和外蒙古保持著
友好關系
,并且積極在經濟技術等
多領域開展合作
。
新冠疫情
爆發時,外蒙古慷慨地捐贈了
“3萬只羊”
,我國隨后為投桃報李,為外蒙古提供了醫療援助和疫苗,兩國也在患難之中見真情,結下了越來越深刻的友誼。
中蒙友好源遠流長
當然,中蒙兩國的友好交往不僅是現在,從
1949年新中國建國后
,我國就一直和蒙古國
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建立了源遠流長的深厚友誼
。
1949年
,中蒙兩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在建交后不久,中蒙兩國的關系就迎來了
十年的“黃金期”
。在這十年里,我國為蒙古國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蒙古國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從
1955年到1964年
,我國政府先后往蒙古國派出了
兩萬七千多勞動力
支援建設。
我國派出這些勞動力支援蒙古國建設了許多標志性工程,包括
烏蘭巴托飯店、百貨大樓、連接烏蘭巴托市中心與機場的和平橋
等等,至今仍然矗立在蒙古大地上,見證著中蒙兩國的深刻友誼。除了派出勞動力支援蒙古國建設外,在蒙方不幸遭遇自然災害時,我國也積極
伸出援手
。
2009年底
,蒙古國遭遇了
30年不遇
的凍災雪災,全國共有近十萬戶牧民因此受災,八百多萬頭牲畜慘被凍死,給蒙古國也造成了高達
2.5億美元
的直接損失。
作為友好鄰國,我國政府
第一個
宣布為蒙古國
提供緊急援助
,派出空軍駕駛三架運輸機為蒙古國送去了
發電機、棉被、方便食品
等物資,幫助蒙古國人民早日度過災害,恢復正常生活。
除了援助救災物資給蒙古國,我國還積極參與蒙古國的
電力建設
。隨著社會的發展,電力已經被公認為現代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蒙古國的居民家里卻遲遲未能通上電,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由于蒙古國國土面積多達156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卻僅有300多萬,
人口密度很小
,另一方面,蒙古國的
電力基礎設施比較落后,通電不易
,因而許多居民因此用不上電,只能靠燃煤做飯和取暖,我國看到蒙古國這種情況,積極推動蒙古國的電力建設。
2009年
,我國國家電網承建的
阿塔跨國輸電線路
投入運營,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下,我國供電服務人員紛紛走出國門,為蒙古
科布多省3個縣
送上了
“中國電”
,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受到了蒙古人民的稱贊。今年10月末,我國就收到了蒙古科布多省一位縣長的感謝信,信中飽含深情,真誠感謝我國從2009年起就開始為蒙古國兩萬多戶居民供電的行動,當地8名群眾代表還在信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蓋上了指紋,可見這封信里真是飽含著滿滿的情誼。
當然,科布多省的電力建設只是兩國電力合作領域的一小部分,2015年我國企業就在蒙古建設了第一個大型電站項目,這一項目依托著蒙古國豐富的礦產資源,是中蒙能源合作的一個標志性項目。隨著兩國合作的深入,這類項目也在不斷增加。
古語說
投桃報李,好的友誼總是相互的
,2020年中蒙兩國
“羊來茶往”
的外交佳話廣為流傳,在兩國引起熱烈反響,深刻地印證了中蒙兩國的友好。那么這個“羊來茶往”具體是怎么回事呢?
2020年中國爆發新冠疫情
后,蒙古國時任總統
逆行訪華
,代表蒙方向我國贈送了
三萬只羊
,要知道,羊乃“草原五畜”之首,蒙古國人訂婚時男方就要送對方一只整羊,對于以畜牧業為主的蒙古國來說,這“三萬只羊”無疑有著重要的象征意義,包含著蒙古國對我國早日戰勝疫情的美好祝愿。這3萬只“暖羊羊”經過檢疫最后加工成凍羊肉送到了湖北,當年的12月,
湖北同胞
向蒙古國
回贈
了防疫物資和中蒙兩國都非常喜歡的
青磚茶
,借此表達對蒙古人民的深深感激。
除此之外,在疫情期間,一位在華的12歲蒙古小女孩蜜雪放棄了自己的假日旅行,將節省下來的錢捐給了我國的北京、天津和河南地區,暖了無數中國人的心。隨后,我國也積極向蒙方援助抗疫物資,收獲了蒙古人民的感恩和稱贊。
中蒙兩國
作為
山水相連
的
好鄰居
和
好伙伴
,近年來,兩國的友好交往越來越密切,并積極在能源、基礎建設、生態環境等各領域進行協調合作,推動兩國的共同發展。
“有良駒不怕路遠,有益友不畏艱難”
,在未來的日子里,中蒙兩國也將在合作中不斷加強友好交往,不斷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
正是因為中國深深明白國家之間并非只有絕對的占領和依附關系,和平友好的交往才是彌足珍貴的,正是我國的這種意識和行動積極促進了中蒙兩國的
共同發展
,兩國人民也在合作中結下了
更加堅固的友誼
。
由此看來,不收復外蒙古對于我們來說
既少了一些不穩定因素
,
又多了一個長期合作的盟友
,我們何樂而不為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